近年來,線下演出市場持續(xù)火爆。演唱會、音樂節(jié)、話劇、戲劇等各類演出數量呈井噴態(tài)勢,其衍生出的消費場景也不斷豐富。
從演出前粉絲群體專門準備的明星物料、觀演行頭,到演出后的打卡留念儀式,觀演人群對線下演出體驗的需求升級也解鎖了越來越多的細分消費市場,成為激活消費的新動能。
擺攤經濟:一邊追星一邊賺錢
2025 年暑期,線下演出市場熱度一路飆升,據燈塔專業(yè)版數據顯示,7 月演出市場總票房超 34 億,同比增長近 6 成,直追電影市場規(guī)模。在這股熱潮的帶動下,場館周邊的商業(yè)生態(tài)也隨之活躍,一種圍繞數萬觀眾即時需求形成的擺攤經濟,正悄然融入演出經濟的整體生態(tài),成為消費市場中一個頗具特色的存在。
每逢演唱會,往往演出尚未開演,場館周邊各種流動攤位就已熱鬧展開。一場熱門演出往往能吸引數萬人參與,這些觀眾從城市各個角落甚至周邊城市匯聚到場館周邊,在入場前的等待和散場后的疏導過程中,形成了兩個明顯的消費高峰時段。正是這種短時間內高度集中的人流,為擺攤生意創(chuàng)造了天然的市場空間,讓各類商品有了精準觸達目標客群的機會。
與固定商鋪相比,擺攤的啟動成本相對較低,攤主通常只需準備少量的商品庫存和簡單的經營設備,就能快速開啟生意。同時,由于演出場次明確、消費需求集中,擺攤的回報周期極短,單場演出就能看到實際收益。
* 圖片來源:小紅書截圖
聚焦觀眾的即時需求,是這些攤位能夠快速打開市場的關鍵所在。比如,夏季的演唱會場館外,排隊人群對冰鎮(zhèn)飲品的渴望幾乎是共通的;對于需要長時間等待入場的觀眾來說,便攜小吃成了高頻選擇;至于折疊坐墊、便攜雨衣、手機支架這類實用物品,更是精準解決了觀演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實際問題。
在滿足實用需求之外,部分攤主還敏銳地捕捉到了觀眾的情感需求,他們會結合演出主題設計的特色商品,進一步豐富擺攤產品。比如印有藝人名字和元素的應援扇、迷你手幅等低成本紀念物,雖然制作簡單,但對觀眾而言,這些小物件更能增強參與感和儀式感。
情感驅動下的消費需求,使得這類特色商品往往供不應求,也讓許多小攤位能在單場演出中實現可觀的流水。社交媒體上,不少分享演唱會擺攤經驗的帖子中提到擺攤日入四位數的經歷。
總體來看,演唱會周邊的擺攤經濟憑借對觀眾需求的精準把握和靈活的經營方式,展現出了強大的生命力和獨特的商業(yè)價值。它不僅為觀眾提供了便利,豐富了觀演體驗,也為創(chuàng)業(yè)者開辟了一條新的變現路徑。
需要提醒的是,不少線下擺攤的商品本身缺乏差異性,當擺攤的商家越來越多,市場競爭也會面臨高度同質化的挑戰(zhàn)。這意味著商家需要在產品創(chuàng)新上與時俱進,同時也承擔更多的經營風險。
商場歌友會:從流量到留量
社交媒體的裂變式傳播與文娛產業(yè)的爆發(fā)式增長,正推動粉絲經濟從亞文化圈層走向消費市場的中央舞臺。曾經局限于線上打榜、線下應援的粉絲行為,如今已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消費動力,而商圈與購物中心則敏銳地抓住了這一趨勢,通過主動策劃粉絲向活動,將 " 偶像流量 " 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客流與銷售額,構建出一種新型的商業(yè)生態(tài)。
這種經濟形態(tài)的核心,在于精準捕捉粉絲群體的情感消費需求。對粉絲而言,與偶像相關的活動不僅是一次近距離接觸的機會,更是情感認同的外在表達。商圈正是利用了這種情感聯結,通過藝人歌友會、專輯簽售會、粉絲見面會等活動,為粉絲創(chuàng)造了稀缺的互動場景。這種場景的稀缺性,使得粉絲愿意為此付出額外成本,而這恰恰成為商業(yè)體引流的關鍵點。
* 南昌 T16 購物中心供圖
驚蟄研究所在《商場追星記:圈明星的粉,做自己的生意》中曾提到,為了將活動流量有效轉化為消費行為,商業(yè)體往往會采取低門檻策略,先做大流量,再為商戶帶來轉化。比如牽頭聯動場內商戶,共同讓利推出粉絲專屬套餐或折扣,同時通過贈送明星小型周邊禮增加會員轉化,使得粉絲經濟的商業(yè)價值得到最大化釋放。
這種模式的優(yōu)勢顯而易見。首先,粉絲活動能在短時間內為商業(yè)體帶來大量精準客流,而對偶像的持續(xù)關注,也會讓粉絲群體更頻繁地光顧舉辦相關活動的商圈。此外,這種模式還能增強商業(yè)體的年輕化與時尚感標簽,吸引更多年輕消費群體,從而優(yōu)化客群結構。
然而,商場與粉絲群體的深度綁定也面臨著一些潛在挑戰(zhàn):例如過度商業(yè)化會引發(fā)粉絲反感,過度依賴粉絲經濟也可能導致商業(yè)體對非粉絲客群的忽視,長此以往導致客群結構單一化,削弱商圈的綜合競爭力。
對線下商業(yè)體而言,關鍵在于找到情感價值與商業(yè)利益的平衡點。既要尊重粉絲的情感需求,避免過度消費偶像 IP;又要通過合理的運營設計,將粉絲流量轉化為可持續(xù)的商業(yè)收益。只有這樣,粉絲經濟才能真正成為商業(yè)體增長的長效動力,而非曇花一現的流量泡沫。
長遠來看,粉絲經濟與商業(yè)體的結合是消費市場升級的必然結果。它不僅體現了情感消費在當代商業(yè)中的重要性,也展現了商業(yè)體運營對細分客群需求的精準把握。隨著文娛產業(yè)的持續(xù)發(fā)展和粉絲經濟的不斷成熟,未來可能會出現更多創(chuàng)新模式,但無論形式如何變化,核心邏輯始終是圍繞情感需求構建消費場景,讓粉絲在滿足情感認同的同時,享受更優(yōu)質的消費體驗。
約妝:線上預約,線下服務
如今,粉絲對演唱會的期待早已超越音樂本身,演變成一場包含情感表達的綜合體驗。精心設計的妝容是參與這場儀式的必要裝備,用偶像應援色打造的眼妝、印著專屬符號的臉部貼紙,甚至是呼應舞臺風格的發(fā)型設計,都成為粉絲群體內的 " 社交貨幣 "。這種將自我表達融入消費的需求,讓化妝服務從日常場景延伸至演唱會這一特殊場域,催生出兼具臨時性和高用戶黏性的消費市場。
驚蟄研究所觀察到,在小紅書等平臺上,演唱會約妝的相關筆記大多遵循著相似的獲客邏輯:展示過往妝容案例、標注價格區(qū)間、預留預約通道。隨著演出日期臨近,評論區(qū)便會涌現大量詢問檔期的留言。這種模式打破了傳統(tǒng)服務業(yè)的地域局限,讓化妝師能在演出前就鎖定潛在客戶,也讓粉絲能提前篩選符合預期的服務,實現供需兩端的高效匹配。
消費場景的特殊性,決定了其獨特的運行規(guī)律。從時間維度看,消費者需求高度集中在演出前的 2-3 小時,化妝師必須在短時間內完成高密度服務,這對技術熟練度和流程效率提出極高要求。從消費決策看,現場氛圍會進一步刺激消費,當看到周圍人都以精致造型亮相時,原本猶豫的觀眾很容易加入消費隊列,形成群體感染效應。
當然,這種高度依賴特定場景的業(yè)態(tài)也面臨著天然局限。演出市場的波動直接影響業(yè)務穩(wěn)定性,化妝師需要不斷追逐不同城市的演出檔期以維持收入。線上引流的有效性也受制于平臺算法變化,一旦內容曝光率下降,客源便會急劇減少。更現實的問題在于服務標準化的缺失,妝容效果與預期不符、使用劣質化妝品等糾紛,不僅影響單次交易,更可能摧毀積累的口碑。
隨著演唱會經濟持續(xù)升溫,約妝服務正在從邊緣業(yè)態(tài)向專業(yè)化發(fā)展。一些化妝師開始形成個人品牌或專業(yè)工作室,通過穩(wěn)定的風格和服務質量積累回頭客。這種演變背后,既需要抓住演出帶來的瞬時流量,又要在流動中建立可持續(xù)的競爭優(yōu)勢。對于整個消費市場而言,演唱會約妝業(yè)態(tài)的興起,也為理解年輕群體的情感消費偏好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
約拍跟拍:記錄精彩每一幀
線下演出市場的持續(xù)火爆,不僅點燃了觀眾的參與熱情,更催生了 " 記錄現場 " 的需求。對大多數人而言,一場期待已久的演唱會或音樂節(jié),既是情感體驗的載體,也是值得長久留存的記憶。
然而,記錄現場的需求與實現成本之間的矛盾始終存在,專業(yè)攝影器材價格高昂,日常使用率卻極低,自費購買顯然不劃算;而手機拍攝又難以應對演出場地復雜的光線變化、遠距離拍攝的畫質損耗等問題。這種消費痛點,正推動著跟拍約拍服務與專業(yè)設備租賃市場的興起。
消費痛點背后的市場空白,讓不少人看到了商機。有人帶著專業(yè)相機在演出場館外招攬生意,也有人專門收集各種適合拍演出的鏡頭、相機,做成租賃套餐,供觀眾臨時使用。花幾百塊請人跟拍或者租個裝備,就能得到遠超手機拍攝的效果,在不少人眼里都是一筆很劃算的交易。
從服務者的角度看,約拍和器材租賃生意的啟動門檻不算高。有攝影基礎的人,買一套二手專業(yè)設備就能接單;手里有閑置器材的,掛到平臺上出租就能賺錢。演出多的時候忙不過來,沒演出的時候也不用守著店面,時間靈活,成本壓力小。這種輕資產的模式,吸引了不少人試水,也讓市場很快熱鬧起來。
更有意思的是,約拍和器材租賃服務也在悄悄改變人們觀看演出的方式。過去在演唱會現場,因為設備限制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在素材拍攝上,影響了整體的觀演體驗。如今跟拍和專業(yè)設備租賃,讓記錄演出現場本身成為了一種難忘的經歷,也讓觀演體驗得到提升。
當然,由于約拍和器材租賃服務目前仍然以大量零散服務為主,因此要長久發(fā)展還需要解決行業(yè)標準化的問題。比如跟拍服務如何定價才合理?設備租賃的押金和保險如何收取才公平?這些問題都需要形成行業(yè)默契后才能解決。
住宿:搶完門票搶酒店
當一場大型演出的門票開售即告罄,其經濟輻射效應也立即顯現。跨區(qū)域觀演人群的集中涌入,直接刺激了場館周邊住宿需求的增長。根據艾媒咨詢發(fā)布的《2023-2024 年中國演唱會行業(yè)發(fā)展趨勢研究報告》顯示,觀眾參與演唱會過程中產生的額外消費有 61.3% 都集中在住宿上。這種短期、高強度的需求沖擊,正在推動住宿市場形成獨特的演出經濟模式。
場館周邊的酒店與民宿之所以能成為觀眾的首選,核心在于 " 交通便利性 " 的優(yōu)勢。此外,驚蟄研究所還了解到,部分酒店會通過精準運營,提前宣傳突出區(qū)位優(yōu)勢,優(yōu)化 OTA 信息標簽,通過打造演唱會主題場景、提供穿梭巴士和應援禮品等特色服務,契合了觀眾的社交傳播與沉浸式體驗需求,進一步提升了吸引力,使得這些酒店在演唱會期間更易出現一房難求的情況。
* 圖片來源:OTA 平臺截圖
當需求遠超供給,住宿價格上漲便成為常態(tài)。不久前,周杰倫演唱會官宣 9 月 26 日至 28 日在武漢體育中心主體育場連開 3 天后,團購平臺就顯示,場館周邊多個酒店、多個房型已訂完。距離武漢體育中心僅 390 米的雅斯特酒店,平日價格維持在 200-300 元的常規(guī)區(qū)間,但在這次演唱會期間房價卻飆升至 1100 元。
這種價格劇烈波動并非個例。大多數情況下,演唱會期間周邊 3 公里范圍內的酒店出現 3 倍 -5 倍的價格上浮已是普遍現象,且大部分基礎房型在演出前一個半月就會被預訂一空。不過,對消費者而言,只要價格漲幅控制在可接受范圍內,為了獲得便利的觀演體驗,往往愿意支付這部分溢價,這種供需雙方的默契,也是造成酒店短期價格波動的主要原因。
從更深層來看,演出對住宿消費的拉動也在推動周邊住宿市場的結構性升級,過去依賴常規(guī)客流的酒店與民宿,如今也開始針對觀演群體的特質優(yōu)化服務。比如延長退房時間以適應演出散場較晚的特點,增加客房的插座接口滿足多設備充電的需求。甚至有酒店專門組織培訓,讓員工了解演出信息或是粉絲群體偏好,以便提供更貼心的指引。
這些服務細節(jié)的升級不僅能提升酒店在演出旺季的競爭力,也能在日常經營中形成差異化優(yōu)勢,吸引更多對服務品質有要求的客源。隨著演出市場的持續(xù)升溫,住宿消費作為其重要的衍生業(yè)態(tài),或許未來會出現更多與演出主題深度融合的特色住宿產品,讓住宿本身也成為觀演體驗的一部分。
餐飲:演唱會后的狂歡
大型演出的影響力,對餐飲消費的帶動作用也十分明顯。當不同地方的觀眾聚集到一座新的城市,產生的不只是一日三餐的基礎用餐需求,還有品嘗當地美食,演出結束后與粉絲、同好聚餐的特殊場景需求。這些新場景核心需求,也在讓當地餐飲品牌的服務方式和經營思路發(fā)生改變。
具體來看,由于演出開始的時間是固定的,所以吃飯時間往往就集中在散場前后的幾個小時,加上大部分觀眾也不想為了吃飯跑太遠,一般會選在離場館幾公里以內的地方。這種時間和地點的限制,讓場館周邊的餐飲店鋪成了熱門去處,短時間用餐人數會比平時多好幾倍。
在吸引顧客的競爭中,餐飲店家們的服務創(chuàng)新分不同層次?;A一點的是優(yōu)化流程,比如推出線上點單、精簡菜單、標準化制作等方式,讓店里能接待更多客人;更進一步的,則是把服務延伸到場館周邊。比如今年林俊杰在北京舉辦的「JJ20FINALLAP」世界巡回演唱會期間,海底撈、巴奴毛肚火鍋、炙子烤肉等餐飲商家等紛紛蹲守在演唱會場館外設點招攬客人,把潛在的吃飯需求轉化為實際的消費。
* 社交媒體上粉絲自發(fā)組團就餐的帖子(圖片來源:小紅書截圖)
從粉絲群體的消費習慣來看,演出后的 " 宵夜 " 環(huán)節(jié)已經不只是為了吃飽,而是更多地滿足情感上的需求。對于核心粉絲群體來說,吃飯的餐廳成了延續(xù)看演出儀式感的地方,大家在這里和同好交流,或者通過一些形式表達自己的喜好。店家們也抓住這一點,在店里加入演出相關的元素,比如帶有藝人形象的產品、應援主題的裝修、送點有紀念意義的小禮物等,讓吃飯這件事有了更多情感價值。
不過要注意的是,這種跟著演出走的餐飲生意,也會受到演出淡旺季差異的影響。如演唱會淡季期間,客人就會明顯減少。但總的來說,演出經濟給餐飲行業(yè)帶來的不只是短期的收入增長,更推動了服務場景化、經營靈活化和決策數據化的升級,讓餐飲從一個單獨的消費環(huán)節(jié)變成了文化體驗的一部分,在帶動夜間經濟和文化消費方面發(fā)揮著很重要的作用。
明星周邊:IP 的價值延伸
曾經,熒光棒、手幅、燈牌等標志性物品是粉絲表達支持的主要載體,它們更多承載著現場應援的功能,退場后便可能被束之高閣。而如今,周邊產品已從單一的紀念意義升級為消費 + 體驗的雙重載體,不僅豐富了粉絲的消費選擇,更重塑了演唱會經濟的盈利結構與情感連接方式。
這種轉變,在實體快閃店的運營中得到了生動體現。驚蟄研究所觀察到,實體快閃店為周邊消費注入了更強烈的體驗感。這些開設在商圈或場館附近的限時店鋪通常會精心設計互動場景,將藝人等身立牌、主題打卡墻、沉浸式音效裝置等元素加入進來,讓購物過程變成一場小型粉絲聚會。這種體驗本身就構成了消費的一部分。
除了強化體驗感,快閃店的運營策略還巧妙利用了粉絲的消費心理??扉W店的 " 限時限量 " 更強化了稀缺感,刺激粉絲在短時間內做出消費決策,形成集中的購買熱潮,而這種熱度又會通過社交平臺進一步擴散,吸引更多潛在消費者。
* 圖片來源:網易云音樂公眾號
周邊產品的迭代升級,本質上是對演唱會 IP 價值的深度挖掘與釋放,傳統(tǒng)演唱會的收入主要依賴門票銷售,周邊更多是附加品;而現在,周邊已成為獨立的盈利增長點,其設計、銷售、傳播的全鏈條都被納入 IP 運營體系。
通過一系列創(chuàng)新運營手段,演唱會 IP 的商業(yè)價值得到了極大延伸。比如通過實用型產品延伸 IP 的生命周期,借助快閃店創(chuàng)造線下流量入口,使得演唱會 IP 的商業(yè)價值不再局限于演出當天,而是滲透到粉絲的日常生活與社交場景中。這種運營模式不僅提升了 IP 的變現能力,更通過持續(xù)的消費互動增強了粉絲黏性。
往更深層來說,周邊消費正在重塑粉絲與偶像、粉絲與品牌之間的關系。當周邊從應援工具變成日常用品,粉絲對偶像的情感投射便有了更穩(wěn)定的載體,這種連接比單純的現場應援更持久;而品牌通過聯名周邊進入粉絲圈層,能借助偶像的影響力快速建立情感連接,實現精準營銷。
隨著演唱會經濟的持續(xù)繁榮,周邊消費的形態(tài)還在不斷創(chuàng)新,當周邊既能滿足日常所需,又能承載記憶,還能成為社交貨幣時,它所創(chuàng)造的價值,早已超越了產品本身,成為演唱會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演出+文旅:行走的 GMV
當一場期待已久的演出撞上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兩種消費場景的碰撞正催生出全新的商業(yè)可能。如今,越來越多的觀眾不再滿足于單純的觀演體驗,而是將看演出與城市漫游結合,讓一場演唱會或音樂節(jié)成為探索一座城市的契機。這種 " 演出 + 旅游 " 的消費模式,正在推動著文旅行業(yè)與演出經濟的深度融合,形成獨特的消費生態(tài)。
" 演出 + 旅游 " 的流行,本質上是情感需求與體驗消費的雙重驅動。對觀眾而言,跨城觀演本身就帶有儀式感,而將其延伸為短途旅行,能讓這份儀式感更飽滿:在陌生的城市里,看完演出后逛逛老街、打卡地標,既能延續(xù)觀演的興奮,又能收獲全新的旅游記憶。
觀眾的這種消費心理讓演出成為串聯吃、住、行、游、購的核心線索,帶動著一系列衍生消費的自然發(fā)生。對許多年輕人來說," 為一場演出赴一座城 " 已成為新的旅行動機,演出門票甚至比景點門票更能決定目的地的選擇。
* 圖片來源:驚蟄研究所攝
驚蟄研究所在《畢業(yè)季也是消費季,這八大 " 暑期經濟 " 火了》中曾提到,面對新型旅游趨勢,多地政府積極布局,通過籌辦大型演藝活動吸引游客,打造城市品牌,帶動文旅消費。例如像內蒙古文旅集團就 8 月 15 日在包頭舉辦的演唱會推出了相關舉措,購票者憑票根在 2025 年 8 月 25 日前可免費游覽南海濕地公園、銀肯塔拉沙漠景區(qū)、呼和浩特野生動物園、包頭石門風景區(qū)四大景點一次,紅石崖國家生態(tài)公園還將提供門票五折優(yōu)惠。類似的這種設計既降低了觀眾的決策成本,又讓城市的文旅資源借助演出的流量獲得更多曝光。
不僅如此 " 演出 + 旅游 " 還打破了傳統(tǒng)文旅消費限制。以往,旅游消費多依賴季節(jié)、假期等自然流量,而演出帶來的客流具有更強的確定性和時效性,一場大型演出能在特定時段內為城市注入數萬外來觀眾,這些人的集中消費能快速激活當地的商業(yè)活力。根據央視財經的報道,今年 3 月,刀郎武漢演唱會期間,帶動武漢體育中心周邊酒店預訂環(huán)比增長 4 倍;周杰倫三亞演唱會,島外觀眾占比 82%,帶動綜合消費超 11 億元。
隨著演出市場的邊界不斷拓展,文旅消費的內涵也在持續(xù)豐富,這讓 " 演出 + 旅游 " 的融合趨勢愈發(fā)深入。這種消費模式所激蕩出的能量,或許可以成為城市發(fā)展中一股鮮活而持久的生命力。
總結
圍繞線下演出衍生出的消費場景不僅是演出經濟的重要補充,更折射出當代消費市場中 " 體驗至上 "" 情感驅動 " 的鮮明特征,將瞬時的演出流量轉化為持續(xù)的商業(yè)價值。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市場的持續(xù)升溫,這些衍生消費還將不斷迭代升級,催生出更多跨界融合的新形態(tài),這種良性互動既豐富了大眾的文化生活,也為消費市場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讓演出經濟真正成為激活內需、拉動增長的重要力量。
來源:驚蟄研究所